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
属天的奥秘 #10156

10156.“是将他

10156.“是将他们从埃及地领出来的”表被主从地狱中拯救出来。这从“从埃及地领出来”的含义清楚可知,“从埃及地领出来”是指从地狱被释放出来(参看8866, 9197节),从而得救。“埃及地”之所以表示地狱,是因为就真正的本义而言,埃及地表示属世层和那里的记忆知识;从属世人及其记忆知识中被领出来,并被提升到属灵人及其聪明和智慧中,也是从地狱中被领出来。因为人生来是属世的,但通过重生变得属灵;他若没有变得属灵,就在地狱中。属世人,也就是一个没有重生的人所拥有的记忆知识住在世界的光中;而属灵人,也就是重生之人所拥有的聪明住在天堂之光中。只要一个人仅在世界的光中看事物,他就在地狱;但当他同时在天堂之光中看它们时,就在天堂。
  此外,那些只拥有属世的记忆知识,因而只在世界的光中,而不在其它任何光中看事物的人,根本不信属于天堂的事物。即便愿意凭他们自己那被称为属世光照的光进入它们,他们也会遭遇一种幽暗,这幽暗使他们瞎眼,并抹去天上的事物,使它们如同无有。因为在心智中看似幽暗的东西等于没有。这解释了为何纯属世人,无论他多么自认为比别人更蒙光照,内心里仍否认神性和天上的事物。这也是为何那么多有学问的人因自己的知识而变得如此愚蠢、疯狂;因为他们当中否认构成教会和天堂之信的事物的人,比简单人当中的更多。而那些允许自己被主提升至天堂之光的人则不然。这些人首先被提升到属世人所拥有的记忆知识之上;然后在天堂之光中观看在其属世人里面、被称为记忆知识的事物,并清楚地区分它们,选择那些可以理解和一致的事物,弃绝或搁置那些理解不了和不一致的事物。
  简言之,此处的情形是这样:只要一个人是纯属世的,那么他那在天堂之光中看事物的内层就是关闭的,而他那在世界之光中看事物的外层则是打开的。这时,此人向下看,也就是看向世界和自己;因为构成其意愿和思维的一切都朝那个方向倾斜。一个人朝哪个方向看,他的心,也就是他的意愿和他的爱就转向哪个方向。但当一个人变得属灵时,他那在天堂之光中看事物的就打开;这时,此人就向上看,向上看是通过被主提升实现的;因此,他看向天堂和主。构成他的意愿和思维,因而构成他的心,也就是爱的一切也朝这个方向被提升。
  因为人是以这种方式被造的,他的内在人是照着天堂的形像形成的,他的外在人是照着世界的形像形成的(6057, 9279节),以便天堂和世界能在人里面结合在一起。这样主就会通过他从天堂流入世界,并能掌管世界,用每个人来具体掌管,用所有人来总体掌管,以这种方式将这二者联结在一起,由此使得天堂的形像也存在于世界上。然而,当一个人只关心世界时,与他同在的天堂就关闭;而当他允许自己被主提升时,与他同在的天堂就打开,世界则从属于它。当这种情况发生时,地狱就与他分离并被移走;这时,而不是以前,此人才第一次知道何为良善,何为邪恶。这就是那与人同在的被称为“神的形像”的(创世记1: 26,27)。
  说这些事是为了叫人们知道何为属灵人,何为属世人,并且除非纯属世人被主变得属灵,否则他就在地狱,是地狱的一个化身;因此是为了叫他们知道为何“埃及”表示地狱,因为它也表示属世层和那里的记忆知识。“埃及”表示记忆知识(9340节提到的地方);它由此表示属世层(9391节);它也表示地狱(8866, 9197节)。
  

宇宙星球 #71

71.灵人与木星居民

71.灵人与木星居民说话,并教导他们,以及若他们作恶,就严惩他们,这在木星是很平常的事。对此,他们的天使告诉我大量细节,所以我想依次讲述这些经历。灵人之所以能与木星人交谈,是因为他们花大量时间思想天堂和死后的生命,相对来说,很少关心世上的生活。他们知道,他们死后会继续活着;到那时,其状态的幸福取决于他们在世时所形成的内在人的状态。在地球的上古时代,与灵人并天使交谈也是平常事,原因是一样的,即:他们大量思想天堂,很少思想世界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与天堂的直接交流中断了,因为世人从内在变得外在,或也可说,他开始大量思想世界,很少思想天堂。当他不再相信天堂与地狱的存在,或人本身是一个死后仍活着的灵时,更是如此。因为当今时代,人们都以为身体凭自己拥有生命,也就是说,靠自己活着,而不是靠它的灵活着。因此,如今人们若不信带着身体复活,就根本不信有复活这回事。

属天的奥秘 #1318

1318.“现在他们

1318.“现在他们想要做的一切事,就没有什么可拦阻他们了”表示除非他们的状态现在改变,这从下文清楚看出来。圣言的内义具有这种性质:它不断关注接下来的事,以及结论,尽管这在字义上并不那么明显。至于前面所描述的那种人,他们想要做的事,没有什么可拦阻他们了,除非他们的状态改变。不过,他们的状态确实改变了,这一事实从下文清楚看出来。思想做某事无非是意图,也就是目的。人所关注的目的永远无法被阻止,也就是改变,除非他的状态改变。因为目的是一个人的实际生命,如前所述。当状态改变时,目的也就改变了;而思维则随目的一道改变。至于发生在该教会成员当中的状态改变是何性质,蒙主的神性怜悯,容后再述。

目录章节

目录章节

目录章节